中国古代墓葬发展简述

2016-06-29


何婷


墓葬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的存在,根据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石器时代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是合葬。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


半坡遗址复原图


 

半坡遗址遗址馆 半坡遗址瓮棺

                                      

 

此时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由于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但到了后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这种分化也显现在随葬品中。

到了商代,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并且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到西周春秋时期与商代一样,往往在诸侯、贵族墓附近设有“车马坑”,其规模视墓主人的身份而定。并且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为普遍。从春秋晚期开始,许多统治阶级的墓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坟丘一般用夯土筑成,有的呈方锥状,有的形状欠明,现存最高的达十余米。这一时期由于手工业的发达,贵族墓内的随葬物,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空前的水平。当时漆器的制作已很精美,它们在随葬品中的比重显著增加。

 西周墓地 秦公1号大墓

  

                                               

秦汉时期的墓葬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犷,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后普及到各地。汉代的新的墓制,还表现在中原一带的“空心砖墓”。它只流行于西汉一代,到东汉基本上即已绝迹。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

汉墓中的随葬品和战国时代相比,青铜器减少,漆器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为了储存大量的食物和饮料,墓内常有许多大型的陶器。到了东汉,明器的种类和数量愈多。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在随葬品方面的一次大变革。


汉阳陵出土器物  汉阳陵出土器物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大大收敛。这一时期的随葬器物,主要是陶瓷器如杯、盘、碗、壶、果盒等饮食器皿和熏炉、唾孟、虎子等生活用具。

隋唐五代时期的墓葬,以唐代最为突出。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的主峰为中心,布局极具特点,充分显示了大唐帝国极盛时期的强大国力。随葬品以大量的陶俑为主。大约从武周时开始,陶俑多施三彩釉。陶俑可以分为出行时的仪卫行列和家居时的家臣侍者两大类。前者自隋至初唐多武装俑,后逐渐减少,武周时出现高大的马俑和驼俑。后者自初唐至盛唐不断增多,乐舞俑和游嬉俑等皆属此类。受佛教影响,镇守墓门的一对武士俑在盛唐时演变为天王俑,其特点是脚踏伏兽或鬼魅。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墓葬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是墓的构造简化,短而狭的竖井式墓道代替了斜坡式的长墓道,因而天井和壁龛也不见了。墓室的规模缩小,壁画亦十分罕见。陶俑的数量减少,制作粗简。天王俑和镇墓兽越来越简化,在有的墓里已不用。只有十二时辰俑仍较流行。

乾陵



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拱、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宋墓,与同地区的唐墓相似,除了竖穴土坑墓以外,主要是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后者往往两室并列,夫妻各葬一室。随葬品除陶瓷器外,颇有漆器和铜镜,偶尔也有银器。

辽代墓葬,具有契丹族的特色。墓室除方形的以外,还流行圆形的。墓在石棺内绘毡帐住地和放牧的情形,反映了契丹族的游收生活。辽代贵族墓中的随葬品,除了金银器、陶瓷器及铁器等各种生活用具以外,以大量的马具、盔甲、各种武器以及金属面具和铜丝手足套等物为特点。金代的墓葬,一方面是受辽墓的影响,而更多的则是继承北宋的墓制。

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南方的元墓沿南宋旧制,多为简单的长方形砖室墓,双室并列,分葬夫妇。作为时代的特点,许多墓里使用石灰、米汁、木炭等以加固墓室、防护棺撑,并在墓底铺松香之类,以利尸体的保存。

到了明代,一般官僚地主阶级的砖室墓采取密封棺材,防腐措施又有发展,所以有的墓不仅尸体完好,而且衣冠服饰以及书籍、字画等易朽物品也保存良好。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沿袭明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清东陵、清西陵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清西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