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统计分析

2016-06-29


 

李佼



村落遗产是具有自身强烈特色的遗产类型,它成分及结构的复杂性,为文物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从构成还是规模上,惯常从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相对静态的评价体系已不再适合,而应寻求与其特性相配的,更多元且动态和持续的标准。形成新的认识,需要对村落遗产有更整体的认知,需要以全球视野,立体全面地纵观中国村落保护体系,并对每一个体系中村落遗产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从分析数据中研究隐含其中的规律本质和现存问题,为评估现状提供可行依据,为制订合理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

1.      体系概貌

1.1          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

据近期统计数据,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100个村落。惊人的数据直指严峻现实和亟待解决问题。在村落遗产的保护上,人们是有共性认识的,作为人类这一本质属性,有着不可磨灭的一致性,对生存、发展这样的严肃性话题有着共性追求,对灾难、历史、根脉有集体回忆。如何认识发展与保护,如何把握建设原则,如何实施技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具有层级特性的保护体系。中国村落保护体系是在此背景下根据中国目前村落遗产保护现状厘析整合的可述型结构。

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现有体系成分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这四类纳入政府视野的官方体系和此四类外尚未被收录的具有更大基数的民间体系。官方体系的关注度自然高于后者,已具有针对性保护文件,后者则有赖更多社会民间机构、社会团体的支持。但体系本身也是个动态过程,已被录入官方体系的村落也会因保存状况进行调整,未被录入者也会因调查研究的深入而被更多的认识和记入。

以下将就被纳入政府视野的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首先简述各体系成分的由来、内容和特征属性。

1.2          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文化名村”是同历史文化名镇一起,基于目前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趋同,广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历史传统建筑受到破坏或消亡的严峻形式,在2003年,由建设部发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评选界定工作。列入名村名单的村落都在这样的范围和条件之内:

1、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

2、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

3、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3、辖区内存有清朝以前年代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

4、总建筑面积在2500平方米以上村。

按照“原貌保存度、现状规模、价值特色认证”等指标予以评价,是成其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价值依据。

1.3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字是由通行坊间的“古村落”更名而来。计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具有以下内涵和特征:

1、除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外,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村乡规、生产方式等文化现象、文明成果皆是其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传统村落这个整体。

2、传统村落是要有一定的久远度、完整性和规模,且至今仍被人使用。

3、传统村落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考古及艺术价值,并具有传承意义。

1.4          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对文物的保护是依据文物定级的保护制度,通过文物普查,按照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价值分类对普查文物进行价值发掘,并以此为依据申报评级。审批通过后,按相关部门核定公布级别依章保护。现有级别分三级,依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5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从狭义上分,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广义上,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是缔约国申报世界遗产的程序之一。缔约国要把本土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一个预备名单。再从预备名单中筛选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存。

2.      分布统计

2.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至2014年,一共公布六批,共计276个村落。

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03108日公布,共公布12个村落,分布在5个片区的9个省市。华北片区:北京市、山西省;华东片区: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华中片区:湖南省;华南片区:广东省;西北地区:陕西省。

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05916日公布,共公布24个村落,分布在6个片区的16个城市。华北片区: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华东片区: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华中河南省、湖北省;华南片区:广东省;西南片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北片区:陕西省、新疆。

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在2007531日公布,共公布36个村落,分布在5个片区的17个省市。华北片区: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华东片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华中片区:湖北省、湖南省;华南片区:广东省、广西;西南片区:贵州省、云南省;西北片区:青海省。

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08103日公布,共公布36个村落,分布在6个片区16个省市。华北片区:河北省、山西省;华东片区: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华中片区:河南省、湖北省;华南片区:广东省、广西;西南片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北片区:宁夏、新疆。

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10722日公布,共公布61个村落,分布在6个片区的20个省市。华北片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华东片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华中片区:湖北省、湖南省;华南片区:广东省、广西、海南省;西南片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北片区:新疆、青海。

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2014310日公布,共公布107个村落,分布在7个片区23个省市。华北片区:北京市、河北省、山西省;东北片区:吉林省;华东片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江西省;华中片区:湖北省、湖南省;华南片区:广东省、广西;西南片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西北片区:陕西省、青海省、甘肃省。(详见表1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统计表1-6批)

 


表1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统计表(1-6批)


2003年到2014年,两部门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分布在7个片区的29个省市。华北片区5个省市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片区1个省:吉林省;华东片区6个省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山东省;华中片区4个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华南片区3个省:广东省、广西、海南省;西南片区5个省市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片区5个省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除港澳台地区外,大陆地区处东北片区未囊括辖区省份,其他片区均包括。现在仍未公布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省份即是东北片区的辽宁省及黑龙江省。从现在公布的数据来看,各片区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数量以华东地区分布最多,东北地区最少。依此为:华东(93个)、华北(52个)、华中(47个)、西南(34个)、华南(34个)、西北(15个)、东北(1个)。从省市区的分布来看,现有的29个省市区中,以山西省为最多。依此为:山西(32个)、福建(29个)、浙江(28个)、江西(23个)、广东(22个)、安徽(19个)、贵州(15个)、湖南(15个)、河北(12个)、江苏(10个)、广西(9个)、云南(9个)、湖北(7个)、四川(6个)、北京(5个)、青海(5个)、山东(5个)、新疆(4个)、海南(3个)、陕西(3个)、西藏(3个)、甘肃(2个)、河南(2个)、内蒙古(2个)、上海(2个)、吉林(1个)、宁夏(1个)、天津(1个)、重庆(1个)。

从公布的批次上看,2003年到2014年一共公布六批,公布的数量除第三批和第四批都是36个外,差不多都呈倍数增加的趋势。(见图12003-2004年历史文化名村增长曲线及。)在大陆的7个分区里第一批公布片区,没有东北和西南,第二批没有东北,第三批没有东北,第四批没有东北,第五批没有东北,直至第六批出现东北地区,同时也涵盖了大陆的所有分区。(见图21-6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片区分布曲线图)


图1 2003年-2004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增长曲线图


图2 1-6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片区分布曲线图


在区位上,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除开东北地区的空缺区,大致呈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增多的地域特点。虽然,中国历史名村是逐年增加,但是从数据统计出来看(见图3:2003-2014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片区数量分析图和图4:1-6批省市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比重图),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名村的分布并不均匀,这里有片区所辖省市区比例不一致的因素。但细化到省市区的分布来看,依然存在这样的分布状况。第一批到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的省市区分布比重来看,东部省份比重最大,西部、北部省份和自治区比重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重大,西部少数名族分布区相对比重小。沿海地区比重大,内陆地区比重小。


图3 2003年-2014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片区数量分析图

 

图4 1-6批省市区历史文化名村分布比重图

 

图5 1-6批省市区历史文化名村省市区数量地域分布图(单位:个)

2.2          中国传统村落

自三部门着手调查工作以来,目前已面向社会公布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于201212月公布,共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布在7个片区的29个省市区。第二批于20138月公布,共有91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布在7个片区的26个省市区。第三批于201411月公布,共有994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布在7个片区的28个省市区。公布部门前两批一致,都是由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文化部三部门联合公布。第三批则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旅游局七部门联合公布。


图6 2012-2014中国传统村落增长曲线(单位:个)


至此,2012年到2014年三批,共计255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布在全国7个片区的31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地区外,大陆的所有省市区都有分布。其中华东片区有227个,分别是:北京市16个,天津市1个,河北省57个,山西省129个,内蒙古自治区24个;东北片区有19个,分别是:辽宁省8个,吉林省6个,黑龙江省5个;华东片区有605个,分别是:上海市5个,江苏省26个,浙江省176个,安徽省111个,福建省125个,江西省125个,山东省37个;华中片区有279个,分别是:河南省99个,湖北省89个,湖南省91个;华南片区有234个,分别是:广东省126个,广西壮族自治区89个,海南省19个;西南片区有1086个,分别是:重庆市63个,四川省84个,贵州省426个,云南省502个,西藏自治区11个;西北地区有105个,分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4个,陕西省30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5个,青海省41个,甘肃省15个。(见表2:中国传统村落统计表1-3批)


表2 中国传统村落统计表(1-3批)


第一批中除东北片区的辽宁省和吉林省其他都涵盖;第二批除华中和西南辖区内的省市区都涵盖外,华北地区的天津市、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东地区的上海市、华南地区的海南省、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未有包含。第三批中华北地区的天津市,华东地区的上海市,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未有公布,其他省市区都有公布。至2012年到2014年,公布的三批数量逐年增多。三批次具体增量情况,西南片区公布数量一直占据第一,华东片区第二,西北第六,东北第七。华北、华南、华中三个片区,则在第三至第五之间轮列排序。华东公布数量呈明显逐年增长,东北增长缓慢,华南若有所降,其它没有呈顺递关系。在增减的波线来看,西南幅度最大,华北次之。(见图72012-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片区公布情况分析图)西南片区的公布量在总量中占比最大,达到42%约一半的份额,其次是华东片区。片区与片区间数量差距多,比差大,分布最多片区与分布最少片区相差近千个村落。(见图81-3批中国传统村落片区分布比重图)


图7 2012-2014年中国传统村落片区公布情况分析图

 

图8 1-3批中国传统村落片区分布比重图


在中国地域图上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公布至今,呈明显的地域性规律。大陆地区,在片区划分中自东向西,自北向南增多趋势,以降序关系依此为:西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见图91-3批中国传统村落片区数量分析图)细分到省市区的情况,从图101-3批中国传统村落省市区数量地域分布图可见,是南多北少,东西部省市区分布相对持平。重点分布区在有多民族聚居,且具有旅游特色的省份。

图9 1-3批中国传统村落片区数量分析图


图10 1-3批中国传统村落省市区数量地域分布图(单位:个)

2.3          文物保护单位

鉴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单位中最具有典型性,本文就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国务院于1961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到2013年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历经50多年,现在已经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295个。村落(寨)作为特有的遗存类型是在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首次出现,公布的文物类型是古建筑。

古建筑至第一批起就有公布,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古建筑与历史纪念建筑归为一个类别公布,全称是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一至三批分别是:77处,28处,111处。第四批后,古建筑单独列为一类,并新增: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中第四批古建筑110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0处;第五批古建筑2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40处;第六批古建筑51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6处;第七批古建筑79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表达性建筑3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使在建筑类型遗存中也没有单独针对村落的评定。村落只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体系中,具有了评定条件的对象。从第一批到第七批,期间历经50多年,第一批、第二批中没有出现民居。到第三批出现“民宅”和“官寨”,是目前作为博物馆类型展示的静态遗存。到第四批首次出现“村”:诸葛、长乐村民居,这也是第一次出现至今仍在使用的,活态的遗存。

在所公布的七批国保中,以建筑类别为主要范围,加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进行村落(寨)保护单位的检索。检索关键词“村”“民居”“寨”“建筑群”“城”“堡”“屯”“碉楼”,共检索:206个保护单位。经初步统计,在被检索单位中,含村落及民居的单位一至七批的情况是:第一批、第二批皆无,第三批4处,第四批4处,第五批29处,第六批35处,第七批47处。一到七批的递增量如下曲线图所示。


图11 1-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村落检索单位增长曲线图


其中,含“村”的保护单位共有35处。分别是:丁村民宅(第三批1处);诸葛、长乐村民居(第四批1处);俞源村古建筑群,呈坎村古建筑群,宏村古建筑群,宏村古建筑群,流坑村古建筑群,张谷英村古建筑群,党家村古建筑群(第五批7处);理坑村民居,爨底下村古建筑群,郭壁村古建筑群,芙蓉村古建筑群,许村古建筑群,南屏村古建筑群,江村古建筑群,黄田村古建筑群,上甘棠村古建筑群,高椅村古建筑群,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寨英村古建筑群、芝堰村建筑群、崇仁村建筑群、培田村古建筑群(第六批16处);长围村围屋,长围村围屋,河阳村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杨柳村古建筑群,寨卜昌村古建筑群,荆坪村古建筑群,大芦村古建筑群,楼上村古建筑群,楼上村古建筑群(第七批10处)。含民居的寨有:卓克基土司官寨(第三批1处);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芋头侗寨古建筑群(第五批2处);鱼木寨,阿坝羌寨碉群(第六批2处) ;阿坝羌寨碉群,临沣寨,保安古屯田寨堡古建筑群,袁寨古民居(第七批4处)。1-7批现有村(寨)七片区中除了华中所辖省份都有外,东北片区没有,其他片区所辖省市区都有缺省。从省市区的角度看,重心在东部省份,逐步向西部和南部渐进。但西部、北部的民族聚居区和东北部省份则罕迹。全国分布不均匀。见表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寨)批次公布数量统计表(1-7批)及图1-7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村(寨)数量地域分布图。

 

表3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寨)批次公布数量统计表(1-7批)


图12 1-7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村(寨)数量地域分布图(单位:个)

2.4          世界遗产

截止2014625日,《世界遗产名录》共收录全球遗产1007项。世界文化遗产779项,自然遗产179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1项。中国有47处,其中文化遗产33项(其中文化景观4项),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村落和民居建筑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类别,有:福建土楼(福建),丽江古城(云南),平遥古城(山西),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


图13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村落和民居地域分布图


2013年更新名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共计45项。其中村落民居有5个类项:山陕古民居、侗族村寨、藏羌碉楼与村寨、苗族村寨、凤凰古城列入。山陕古民居包括:山西省襄汾县的丁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的党家村古建筑群。另外三处是少数民族聚落,分布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绥宁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的侗族村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羌碉楼与村寨。分布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丛江县、雷山县、锦屏县的苗族村寨。分布在湖南凤凰县的凤凰古城。


图14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村落和民居地域分布图


世界遗产,包括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中的遗产,在全国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而以数量少,价值重为显要特点。这也与世界遗产的评价标准及体系相一致。

3.      综述

图15 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各部分片区分布对比(行政体系)


从历史文化名村评定的标准依据来看,历史文化名村更看中遗存的“历史性”,中国传统村落的评定依据相对历史文化名村,更强调“鲜活”和“持续”。文物保护单位评定在国内历程最久,至今已有比较完善的体制。从统计内容来看,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有历史文化名村也有中国传统村落;不仅有不再续繁只是作为观摩类型的物质性遗产,也对承续繁衍,兼具物质与非物质的遗产;不仅有聚落特征的民居建筑群、村落(寨),也有社群聚落中独有特色的建筑小群体,和民居单体。它的评定依据正是文物法中阐述是对文化或文化遗产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上的考量。从世界遗产评定的标准可看出,它的价值是行于书面的珍贵。一般情况下世界遗产也是或者包含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世界范围内遗产的最高定级。在所有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的行政体系中历史最久远,要求最高,目前的分布量也最少。其地域特征不明显,是更看重遗产自身的价值性。传统村落的数量、分布、规模都要大于历史文化名村,两者都兼具一定的针对性和规模性,是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纳入行政体系的基量。为文物保护单位乃至世界遗产做了储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还有其他未纳入行政体系名单的大量村落共同构成了中国村落遗产的保护体系。它们因不同的定位,从不同角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和保护。相互之间有叠加,共同构成了中国具有层级性的村落保护概观,对于村落遗产的保护来说,任一都不能缺省。无论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至七批公布的类型上看,还是从时间序列,纵览各体系出现评定的时间点和逐年增量的情况,都说明当下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是逐渐增进的过程。20154月修订公布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原有三大价值上增加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补充了原有评价系统的缺失,对于文化遗产中存在的“活态”内容给予强调,是对村落遗产保护体系核心内容的进一步完善。

从以上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村落保护体系,每个构成部分的分布规律,看出在中国地域版图上的密度关系,行政视野的侧重点和尚未被关注到的区域。鉴于村落遗产自身的特殊性,惯常相对静态的评价体系,及片段化和相对模式化的既有保护措施已不相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述求的背景下,以上对村落遗产整体的统计分析将为继后的衡量、评价、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性参见。信息的数据分析成果将指导相关研究有针对性开展,提供基础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以上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国务院公布1-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遗产及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的信息统计。以上图表均作者自绘。统计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