郪江崖墓群

    郪江崖墓群分布于绵阳市三台县的郪江、安居两镇,北距三台县城48公里,开凿在郪江、锦江两岸,多成群分布于沟湾山麓的山脚至山腰以上的部分,距水面高度10~50米。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9′06″至30°、东经105°05′11.4″至105°05′31″。

    西汉末期至汉献帝建安时期:从已发掘的墓葬推断郪江崖墓修建于汉代,具体在西汉末期至汉献帝建安时期。唐代晚期至五代时,部分墓葬曾被二次利用。1958年,郪江当地村民在金钟山、紫荆湾、松林嘴等处开垦土地时,发现数座大型崖墓,被误传为“蛮洞”。1980年2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对发现崖墓进行了初步查看。12月,杨重华先生在绵阳地区文教局组织编撰的《绵阳地区文物简介》首先撰文披露崖墓情况。1985年普查时,郪江乡各村暴露并保存下来的崖墓有272座。1991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三台郪江崖墓群”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国务院将“郪江崖墓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郪江崖墓群经普查发现,在以郪江镇为中心的15平方公里的核心范围内,沿郪江、锦江上下游两岸的沟湾山麓分布,崖墓数目达1153座,覆盖郪江镇8个村,安居镇5个村。


    郪江崖墓的规模相差悬殊,小的长约3米左右,大的总长达25米。根据墓的长度,大体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墓,总长度为16米以上;中型墓,总长度约6~15米左右;小型墓,总长度一般在5米以下。这是根据墓长度做的大致划分,根据侧耳室数量,规模上又有变化。郪江崖墓的结构有繁有简,形式多样,根据崖墓墓道、墓门在一个轴线上的墓室数量的多寡分为“单室墓”、“双室墓”、“三室墓”和“多室墓”四种类型。再根据墓室平面形式不同,侧耳室的有无,每种类型中又可分为若干式。郪江崖墓的布局往往是依照墓主生前居住的宅第(或墓主希望拥有的宅第)布局,它反映的是同时期这一地区中小地主庄园宅第的布局情况。在能进入的1274座墓中,双室以上墓791座,单室墓483座,有画像或仿木结构建筑形象雕刻的344座,有排水沟、灶台案龛、壁龛、连岩房屋形石棺、龛形崖棺、棺台和石床等该类附属设施雕刻的387座。




    郪江崖墓群作为四川地区涪江流域汉墓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特殊载体,其中布局结构、雕刻精品、壁画彩绘都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重要价值,使其成为人文古迹与周边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的重要名胜。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