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桂荷楼、琴亭、船舫


    成都武侯祠实际包括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三部分,建造年代不同。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为刘备帝陵。 263年司马氏灭蜀时,地面建筑被毁。479年-482年南齐高帝时,重修先主祠,规模较小。武侯祠迁建至汉昭烈庙的年代不详,学者们推测应建于南北朝时期。 

    武侯祠、汉昭烈庙、惠陵在宋元明时期历经多次修缮,明洪武年间明蜀献王对武侯祠和汉昭烈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整,废去武侯祠,将刘、关、张与诸葛亮合庙祀之。清康熙十年至十一年在原址重建祠庙,将汉昭烈庙和武侯祠沿轴线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奠定了今天的建筑格局,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又在陵庙内增加了道院和园林的建设。整个祠庙的大门虽高悬“汉昭烈庙”的匾额,但人们仍习惯称其为“武侯祠”。

    桂荷楼始建于道光年间,1981年维修过一次,2000年夏天受雷雨大风袭击受损严重,2001年由四川省崇州市侨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完成了修缮,目前大梁上部的题刻即书写有相关内容,除此以外,关于桂荷楼的记载几无。

    琴亭始建年代不详,从庙志图看应为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之后建。

    船舫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风格推断为清末民初时期。


    我单位组织人员于2016年12月赴现场,对桂荷楼、琴亭、船舫进行了现场的勘查与测绘,于2017年3月编制完成了《武侯祠桂荷楼、琴亭、船舫保护修缮设计方案》。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