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山摩崖造像

    大像山摩崖造像位于阆中古城东南嘉陵江对岸,其中大佛寺中凿成于唐开元年间(公元809年)、高9.88米的石刻大佛,为四川十大坐佛之一。这尊释迦摩尼坐像,高9.88米,佛头有螺纹,面容端庄,头部后面有火焰纹光环,五代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700余尊,均坐莲台,整齐排列,工艺精巧,镌工精细,全国罕见。

    大佛寺北侧山腰崖壁上,东西宽120米,高5—15米的岩壁上分布有唐至清的造像28龛,这些小龛部分被毁,仅余空龛,摩崖题刻20余处,崖墓1处、舍利塔1座、石狮1座,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迹珍品。

历史沿革:

    唐元和年间,凿成大佛及北侧75米处石窟并为大佛创建者何叟作记。

    五代龙德元年(公元921年),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700余尊。

    五代时梁朝末年对大佛像进行妆彩。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大佛寺敕名永安禅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对大小佛像贴金身。

    宋徵宗崇宁二年(1103年),因与皇家陵名相犯,敕改福昌院,延用至元代。

    宋绍兴年间,于大佛北侧35—45米处建僧侣石室墓,墓门处石壁上有仿木结构建筑石刻。

  元至元年间重修福昌院并重妆大佛金彩。

    明嘉靖时改称大像寺,并恢复大像寺田地产业。

    清乾隆年间重修庙宇称大佛寺,并为佛像重妆金身。

    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大佛寺,并刻《重建大佛寺摩岩记》。

    解放以后,大佛寺被废弃。1975年,保护大佛像的三重檐大佛寺被拆毁,用于建小学和修建公社农机厂。

    2013年国务院公布大像山摩崖造像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