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祠维修工程报告

    

 “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他们出生在四川眉山。“三苏”的家即在眉山的纱縠行。苏轼云:“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縠行。”以苏轼为代表的“三苏”父子在文学、哲学、政治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高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谓闻名古今,享誉四海。


 三苏祠是祭奠苏洵、苏轼、苏辙三位先贤的祠堂。在宋代是“三苏”的故居。元时,苏宅被改建为三苏堂。到明代,对其进行扩建,将三苏堂更名为三苏祠。但明末的硝烟战火,使重修的三苏祠被毁。清代遵循三苏祠宋、元、明时期的特点,在原址上进行重建。重建后的三苏祠从清代至今,建筑和园林有变动和增减,但规划布局基本保持原来特色。三苏祠从苏宅起建至今,已历经千年,历史赋予它厚实真切的见证意义,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2006年5月,三苏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苏祠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破坏,尤其是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使三苏祠的病害更为突出,严重影响文物的安全与存续。三苏祠面临的这些问题受到了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4·20”芦山地震后,有关部门实施了“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在国家文物强有力的支持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高效组织下,在社会各方的大力配合和专家的亲临导下,三苏祠顺利地开展了这一大规模的灾后修缮工程。《眉山三苏祠维修工程报告》就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编撰的。      


对文物的保护核心在于对文物价值的保护。这是对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进行传续。《眉山三苏祠维修工程报告》在对三苏祠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下,围绕三苏祠的文物价值,较为全面阐述了三苏祠维修工程的技术过程,抓住工程亮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反思工程是否解决设计阶段、工程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对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进行积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这一过程是对文物工作方针的践行,也是验证认识和把握文化精髓的能力,是从“重修轻研”到“修研并重”的提升,这正是文保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体现和实践。


在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会上,四川三苏祠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荣获了“全国十佳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奖。该奖项是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旨在树立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的典范和正确保护理念的标杆,算是文物系统最专业、最权威、荣誉最高的奖项,可喜可贺。《眉山三苏祠维修工程报告》的出版适逢其时,作为该工程完整详尽的“维修志”的同时,也是这一具有节点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见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