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泉胡范渠书院


   胡家书院位于四川省资中县境内,坐落在资中罗泉镇老街子街,地处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地区,距资中城北约50公里,海拔400米。因它产盐的历史远自汉代,历三国、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在清中期,方圆百里盐业开发井架林立,上千口盐井昼日生产,政治、经济、文化进入鼎盛期。雍正年间,设“资州府罗泉井分州署”,下辖资中、仁寿、威远三县。

   胡家书院始建于清末由当地盐业儒商胡范渠出资修建。

   1911年,胡家书院作为罗泉会议预备会召开地,为罗泉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坚实保证。罗泉会议是在1911年8月4日,同盟会会员龙鸣剑联合哥老会首领秦载庚等在此召开会议(预备会在胡范渠书院召开),决定成立同志军,举行武装起义。罗泉会议是辛亥革命在四川由保路同志会发展成为同志军武装斗争的转折点,是中国同盟会把保路运动转变为反清王朝的民主革命斗争的第一个具体步骤。罗泉会议的召开,对于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具有重大意义。孙中山先生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许要迟到一年半载”。该会址是研究近现代革命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199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胡家书院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约479平方米,是典型的川西地区四合院风格,一楼一底木结构穿斗式坡屋顶建筑。书院主人胡范渠出生于罗泉古镇盐商世家,经过长达10年的私塾教育,并受父辈影响喜欢读书、藏书。成年之后,他继承祖业、广置田产,更喜书籍、字画收藏,其后修建了胡家书院用于收藏其书画,随后这座书院便成为这位盐业儒商以书会友、把盏论风云的地方。1911年6月,龙鸣剑和钟岳灵,约上两位四川哥老会首领秦载赓和张益山,与胡范渠相聚于书楼,五人商定当年8月召开一次由四川各地哥老会首领参加的攒堂大会,假商人聚谈之名,谋武装起义之事。


   胡家书院由平面占地呈矩形,南房面阔略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建筑入口处位于东房南侧次间,建筑整体结构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南房南面由240×160×30青砖砌筑一眠一斗空斗墙,宽5mm凹缝;西房为400mm厚夯土外墙,北房隔墙、外墙为400mm厚夯土墙;建筑一层隔墙均为120mm墙,面饰白灰。

   书院为一进庭院,平面较方正,柱网规整,室内地势较平整,地面原为三合土地面和石板地面,现部分地面改建为水泥地面;一层均为石柱,二层均为木柱,石柱与木柱完美结合。书院二层为木板地面,层高约为3.07m,西方设有一字木梯直上二楼;二层室内隔墙均为竹编夹泥墙。建筑屋面为青瓦屋面,叠瓦灰塑脊饰,共有灰塑中堆5处,北房(正堂)高于其三间房屋,脊饰略比其三间精致,山墙处灰塑卷草脊饰。书院主入口及院内均为支摘窗,主入口支摘窗设有遮阳棚,南北面均为直棂窗,所有门均为简易板门。


   我单位组织人员于2017年8月赴现场,对胡家书院进行了现场勘察测绘,于2017年9月编制完成了《罗泉会议会址(胡家书院)维修保护设计方案》。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